您的位置: 首页 >教学教研>名师工作室> 详细内容

以思促悟:研读一堂好课的诞生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-05-12 15:26:34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。那么一节课是如何诞生的呢?一节好课又应该具备什么要素?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通过教师赛课以及集体研讨的系列活动,聚焦教师备课的过程,从而为青年教师的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。

一、教师赛课展风采

近日,工作室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赛课活动,在备课、磨课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。

image.png

许婷婷老师带来的是《一棵小桃树》。整节课抓住三个关键字“树”“我”“梦”循序渐进,实现了由物到情再到感的层层深入。许老师重视朗读,教师配乐示范朗读、个别学生单独读、全班齐读……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课堂中。师生在读中悟,在读中感,共同陶醉在一个颇具美感的语文世界中。

image.png

申琛老师的《如何进行事实论据的叙例》作文讲授课,以学生月考作文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,结合学生学情,以邓稼先人物材料为教材,用自己的三个不同角度的下水片段描写为抓手,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片段描写中体悟叙例的三种方式,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和讲练之中不知不觉的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。申琛老师的这节课贴合学生真实写作困境,从学生熟悉人物入手做出良好写作师范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,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,也帮助学生们奠定了良好的议论文写作基础,让孩子们在将来的议论文写作道路能越走越宽,越走越远。

image.png

申琛老师的《如何进行事实论据的叙例》作文讲授课,以学生月考作文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,结合学生学情,以邓稼先人物材料为教材,用自己的三个不同角度的下水片段描写为抓手,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片段描写中体悟叙例的三种方式,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和讲练之中不知不觉的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。申琛老师的这节课贴合学生真实写作困境,从学生熟悉人物入手做出良好写作师范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,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,也帮助学生们奠定了良好的议论文写作基础,让孩子们在将来的议论文写作道路能越走越宽,越走越远。

image.png

黄晨老师带来的是《壶口瀑布》第二课时的新授课。在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壶口瀑布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美之后,她从课文的微观层面入手,品析课文准确生动的用词。透过对词语的品析,黄晨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了黄河水的人性化特点,并寻找水和人的类似点,建立水和人之间的联系,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水喻人的文化内涵。最后,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不仅仅以水喻人,更是以水喻民族精神,并结合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,让学生体悟坚强不屈、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精神,整堂课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结束。

image.png

杨昆朋老师的授课是《祖国啊,我亲爱的祖国》。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现代诗,杨老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,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典型的意象,并对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,理解“矿灯、水车、稻穗、古莲”诗歌意象内涵。之后,在学生的交流探讨中,进一步评析了每个意象的形容词与修饰语,体会诗歌的意境,感受诗人所描绘的不同境遇下的祖国,感受其在历史的沿溯和未来的希冀中所表达的与祖国生死相依、血肉相连的情感。

二、备课研讨启思维

5月6日下午,经过一轮赛课之后,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格致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了“一节课的诞生”的备课研讨。

image.png

首先是许婷婷老师和申琛老师分享自己的公开课备课经历,许婷婷老师谈到,她在备课《一棵小桃树》时,通过单元导读确定教学目标,通过教参、网络资源等搜集相关资料,并且通过磨课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,整个备课过程历时数天,五易其稿,删繁就简,最终才呈现出相对清晰的教学思路。

image.png

申琛老师首先谈到自己教学的选点《如何进行事实论据的叙例》源于学生在实际的议论文写作中切实的困难,然后分析了自己前后两稿教案的修改思路。通过申老师的分享,我们可以看到,教学设计的第二稿比第一稿定位更为精准,教学切口更小,同时也更具有操作性

image.png

紧接着进入集体讨论的环节。大家首先讨论了备课资料获取的途径,然后讨论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,随后开始分享各自对一节好课的理解。纪慧琳老师认为,一节语文课只是语文学习的起点,一节好课应该是能够真正唤起学生兴趣,让学生能够在课下主动拿起书本的课。杨昆朋老师认为,语文并不是一门“玄学”,一节好课应该为学生搭建思维和方法的框架,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,干货满满。

image.png

陈晨晨老师也认为,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来解读文本也是当今高考的一个重要趋势。许婷婷老师则认为,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,一节好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,让学生在互动和思维碰撞中成长。老师们各抒己见,异彩纷呈。

通过教师赛课以及备课研讨的系列活动,各位老师分享交流了各自的教学经验,在思想的碰撞之中习得了不少实用的备课策略,同时也对“一节课的诞生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